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解读 >
【法律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解读

发布时间:2021-08-31 来源:惠山人大 【字体: 分享到:

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促进法》是三农领域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对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一、《促进法》的出台背景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在农业农村发展上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城乡二元体制的运行惯性的相互影响,农村资源要素向城市集聚,大量人口向城市流动。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据统计,当前农业从业人员约为2.15亿,较2000年减少40%,平均年龄约50岁,而60岁以上的超过24%。另据统计,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超过1.5亿人。从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又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

二是集体经济薄弱,资金供给不足。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总额是4.24万亿元(不包括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经营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19.9万个,占总数的36.5%;集体没有经营收益的“空壳村”19.5万多个,占总数的35.8%;经营收益在5万元以下的村有15.2万个,占总数的27.9%。另外,总体上农村发展水平比较低,自我积累能力有限,加上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有效供给不足。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据统计,目前大约有3万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2000个左右村没有通路通电,超过45%的自然村饮用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2362元,而农村居民领取的养老金月人均只有117元,还有1.5亿农民游离于基本养老保险之外。城镇的学前教育已经普及,但全国56万个村中只有15.5万所幼儿园。这一状况亟待扭转。

四是农民增收难度日益加大。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不依靠农业农村,而是高度依赖于农业农村之外的城市产业支撑。长期来看,这种增收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由于农村没有坚实的产业支撑,缺乏足够的就业岗位,很容易造成农村的衰落和凋敝。

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短板,迫切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差距,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全面发展。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制定乡村振兴法,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2018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乡村振兴法的立法程序,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成为立法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促进法》的重大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制定《促进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重要举措;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是充分总结三农法治实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三农法律体系的重要成果。

制定出台《促进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对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法》的主要内容

《促进法》共有10章、74条、10230字,分别是第一章“总则”11条;第二章“产业发展”12条;第三章“人才支撑”5条;第四章“文化繁荣”5条;第五章“生态保护”7条;第六章“组织建设”9条;第七章“城乡融合”8条;第八章“扶持措施”10条;第九章“监督检查”6条;第十章“附则”1条。

(一)总则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促进共同富裕,遵循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二是明确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法规和政策,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四是推进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推动节粮减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产业发展

一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通过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农用地分类管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制度,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二是增强产业创新力。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生产研发和应用等面推动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三是增强产业竞争力。发挥农村资源和生态优势,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人才支撑

一是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统筹农村教育工作,开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二是加强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支持医疗卫生人员城乡流动,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支持和引导各类人才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四)文化繁荣

拓展乡村文化服务渠道,完善乡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和服务运行机制,提供便利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文体生活,倡导科学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五)生态保护

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方面,实施生态修复,推广垃圾分类,对农业投入品实行严格管理。在发展生态农业发面,推动种养结合、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建立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和服务。

(六)组织建设

完善乡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村民委员会民主决策机制和村务公开制度,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七)城乡融合

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布局,逐步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八)扶持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强化财政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建立帮扶长效机制,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三是通过健全资本市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

(九)监督检查

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建立能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

(十)附则

规定了促进法的施行日期。

四、《促进法》的落实举措

一是加强学习宣传,强化法治思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促进法》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普法任务抓紧抓好,纳入部门“八五”普法规划,明确目标原则,突出重点任务,抓好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认真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将《促进法》列入普法责任清单,广泛开展法治宣传,强化以案释法,用生动直观的形式推动农民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注重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法治宣传教育,将《促进法》列入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作为干部职工学法用法的重要内容和必修课程,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丰富《促进法》学习宣传方式,通过召开贯彻实施座谈会、编制辅导读本、组织专家解读、举办专题培训、制作宣传短视频、创作文艺作品等形式,推动干部群众深入理解法律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法律的规定要求和各项措施。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和网站等渠道,对《促进法》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宣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二是强化配套制度,落细落实任务。“十四五”农业农村有关规划、政策和改革方案要贯彻《促进法》的规定和要求,要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加强粮食安全、种业和耕地、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立法,不断完善以《促进法》为统领,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文件为支撑的乡村振兴法律制度体系。积极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牧法、渔业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制修订,深入研究起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因地制宜加快有关农业农村方面的特色立法,发挥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作用,配套制定乡村振兴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将法律确定的重要原则和要求等转化为可操作、能考核、能落地的具体制度措施。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增强针对性、有效性、系统性,确保法律制度实用、管用、好用。

三是统筹协调,形成促进合力。《促进法》明确国家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要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推动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依法全面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树牢法治思维,围绕乡村振兴促进法确定的重要原则、重大战略、重要制度,建立健全配套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责任体系,严格按照法律中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城乡融合、扶持措施等要求,抓好规划统筹、实施指导、协调督促、考核评价等重点任务落实,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