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
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发布时间:2024-06-18 来源:
分享:
【字体:

dcce6addbd6d915a05be361219d7a09.jpg

邀请嘉宾:洛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江村

访谈时间:2024年6月17日

访谈概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主持人】①近期,我省多地持续高温,出现不同程度旱情,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请何局长介绍一下市里是如何应对的?

【何江村】好的,主持人。5月下旬以来,高温天气持续,有效降水不足,农田旱情持续升级,对秋作物播种和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测,6月下旬,我市仍以晴天为主,有效降雨持续偏少,大部分地区旱情还将进一步发展,我市旱地占比三分之二,还有相当一部分耕地不具备灌溉条件,夏种、夏管工作形势复杂、严峻。为做好抗旱抢种工作,一是能浇尽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连续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建立健全水利、农业、应急、气象旱情会商研判机制,加密旱情监测预警预报频次,充分利用水库、坑、塘、堰、坝等水源和水利设施,合理调配浇水设施,力争能浇尽浇。各县区农业、水利等部门派出多支抗旱服务队,支持群众造墒抢种、抗旱保苗。二是能种尽种。秋作物生长期短,对于农民朋友来说,抢时造墒播种尤为关键。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尚未完成玉米播种的地块,要抓紧播种,可避开白天高温时段,在早晨和傍晚及夜间(有照明条件的)气温较低时段进行播种,边播种边浇水。针对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农民朋友应选择生育期短的品种,并根据天气预报情况,在降雨前完成玉米播种。三是造墒保苗。已播种的地块,要选择下午16时后灌溉浇水,补充水份、降低地温,确保一播全苗;发现失墒枯死、缺苗断垄严重的,要及时灌溉、进行补种。同时,我们还组织农技人员和专家分片包干、深入一线,蹲点入户、分类指导开展田间管理。

【主持人】②请何局长介绍一下洛阳乡村富民产业基本情况?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何江村】好的,主持人。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和“4+2”重点工作,积极推进绿色杂粮、肉牛奶牛、中药材、食用菌、优质林果等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完整、品牌优势明显的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体系,有效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全面起势、整体提升。目前,全市特色产业种植面积487.2万亩,其中绿色杂粮101万亩、中药材117.6万亩、优质林果165万亩、蔬菜103.6万亩,食用菌3.1亿袋。全市牛饲养量35.24万头,其中,存栏30.03万头,出栏5.21万头;羊饲养量93.9万只,其中,存栏71.8万只,出栏22.1万只。

从洛阳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来看,产业兴旺是解决很多农村问题的前提。衡量一个地方乡村振兴工作抓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富民产业有没有发展起来。富民产业发展不起来,群众没有增收,乡村振兴就没有真正抓到点子上。围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农村才能聚人气、留人才、富口袋。只有牢牢把握产业这一关键,就能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乡村振兴有力量、见神采、显底气。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洛阳地处豫西山区,境内山川丘陵交错,“五山四岭一分川”的独特地形,靠传统种植粮食作物增产增收空间十分有限,因此带动山区群众增收致富,就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推动多种经营,才能真正带动农民致富。目前,我市乡村富民产业有了一定基础,一些县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势头很好、很红火。但是,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比,当前乡村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发展乡村富民产业要紧密结合洛阳农业农村实际,充分发挥洛阳自然资源优势,抢抓特色种养、乡村旅居等产业风口,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主持人】③我们知道了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意义重大,那么请何局长介绍一下如何发展乡村富民产业?

【何江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富民为导向、以产业为首要,因地制宜提出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和“4+2”阶段性重点工作,将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非常符合洛阳农业农村实际,必须按照市委既定的思路举措坚定不移抓下去,奋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效。一要集中连片推进。今年5月份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富民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产业连片发展,为什么这样做,第一,改变过去只抓有基础有条件乡村的做法,让不同基础、不同条件的乡村都能加快实现振兴;第二,只靠一个村发展产业,即便发展得再好,也很难产生规模效应,通过集中连片则可以有效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比如,有的村庄条件相近、地域相连,可以通过土地整合和规模化经营,集中做大特色种养业;有的村庄适宜发展农文旅产业,可以通过线性拉动,打造农文旅融合片区;有的村庄散布在热门景区周边,可以围绕发展民宿经济,形成集中发展的民宿集群。必须把产业连片发展作为乡村集中连片建设发展的重要要求,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始终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放在首位,以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二要选准产业定位。各地乡村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发展产业必须因地制宜选准方向、精准发力。要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片区认真研究,根据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种养习惯和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方向。特别是要保持头脑清醒,加快摆脱低端产业定位,尽可能发展高附加值、高收益的特色产业,更好地促进群众增收。三要做大产业规模。我们强调“一村一品”,但不意味着不同的村庄都要发展不同的产业。要合理引导地域相连、条件相近的村庄发展同一产业,形成规模效应。新安县培育了一大批樱桃种植村,樱桃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综合收益突破18亿元,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就是很好的做法。三要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跳出农业看农业,用工业化的思维来发展农业,以工业化理念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围绕绿色杂粮、肉牛奶牛、中药材、食用菌、林果等,推动特色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要发挥平台载体作用。牢固树立平台思维,推动各类平台载体相互支撑、融合发展。在平台载体打造上,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逐步升级。即评选认定产业平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只有先认定“一村一品”、产业强镇,才能认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集群。二是有序认定。只有先认定市级产业平台,才能申报省级、国家级。三是聚集优势。坚持突出重点,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4条产业链集聚,助推产业做大做强。在具体推进措施上,“一村一品”重点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策、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思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产业强镇紧紧把握乡镇“离乡村最近、联农民最紧、扎根最基层”的鲜明特点,以产业强镇带动“一村一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聚焦区域内主导产业,以规模化特色种植为基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以产业集群发展带动整个产业提质升级。我市3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进展顺利。五要培育优质市场主体。在家庭农场培育上,加快培育出一大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要注重以点带面,开展省、市、县三级家庭农场示范创建,以示范促发展。在农民合作社培育上,要围绕5条重点产业链,大力开展田头贮藏、预冷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开展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在龙头企业培育上,要健全完善梯次发展培育机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围绕5条产业链,加大投入、优化布局、扩大规模、提高产能、增加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主持人】④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那么目前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是怎样呢?

【张平】好的,主持人。我局将农业机械化作为推动“科技兴农工程”的切口,以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农机技术推广应用为支撑,坚守安全生产底线,促进农机高质量发展,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提供坚强支撑。近三年来,累计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6元,工作惠及农户2.33万户,补贴机具26376台,其中符合丘陵山区的微耕机1.48万台,占总数的56%,拖拉机1486台,收割机器1158台;先后召开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场会、林果业机械化推广现场会、花椒中药材全程机械化现场会等,持续推进丘陵地区农机化水平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2023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534万千瓦;小麦综合机械化水平为99.42%、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为84.91%、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为86.77%。

【主持人】⑤我市在农机化方面有什么惠农政策吗?补贴对象和程序是什么?

【张平】好的,主持人。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引导农民购置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为充分发挥政策效益,有效支撑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突出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不折不扣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2023年累计补贴机具9116台,受益农户8015户。

农机购置补贴对象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其中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购置补贴实行定额补贴,即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原则上在省域内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按照“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先购后补、县级结算、直补到卡(户)”方式实施,具体为农民自主购机购买后通过河南省农机购置补贴与应用APP进行线上申请,也可以到县级农机部门申请补贴(购机人户口所属地),补贴标准全省统一,补贴资金直转到购机户“一卡通”上。

【主持人】⑥农业机械化技术一直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请谈一下我市近年来推广了那些农机化新技术?

【张平】好的,主持人。近年来,洛阳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开展农机化新技术的示范试验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推广宣传模式提高我市农机化水平。 2022年组织实施了洛阳市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提升项目,开展谷子全程智能农机作业试验示范,通过信息化、智能化应用,对谷子生产过程中智能化机械耕整地、播种施肥、植保等关键生产环节进行试验,初步探索适合我市丘陵山区谷子智能机械化生产作业模式,着力提升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推进丘陵地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2023年组织实施洛阳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业机械化提升项目,总结出适合我市各个地区、各种土壤环境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作业模式。

2024年5月12日,组织召开了全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智能机械化作业演示会。现场展示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相关机具及四种种植模式机具,通过现场演示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形式的作业方式,加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的沟通交流和学习借鉴,增强实施主体推广应用复合种植技术的信心。经过示范推广,辐射带动洛阳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到7.4万亩,增加收益2220-5180余万元。

5月13日组织召开了河南省玉米密植播种暨丘陵山区机械化现场推广演示会。现场共参展、演示机具有丘陵山区动力机械、播种机具、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及捡拾打捆机械60余台套,并演示了玉米密植技术,三角定苗及林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现场会展示了洛阳地区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补短板的成效,加快提升丘陵地区农机服务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会议得到农民日报、河南日报、中国农网等媒体的详细报道,大力宣传了我市推进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和玉米密植高质高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做法、经验,增强了农民对机械化的认识和信心。

【主持人】⑦洛阳地处豫西山区,丘陵、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86.2%以上,我市各级领导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都很重视,您能谈一下我市农机部门对提高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哪些措施?

【张平】好的,主持人。一是培植发展主体,强化引领带动。我市组织创建一批全国省市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大力培育丘陵地区发展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引领促进当地农机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当前,我市丘陵地区县区已经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89 个,其中国家级农机合作社有2家,省级农机合作社有15家,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扶贫攻坚。在伊川县耕四方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在的伊川县白沙镇高岭,通过入股分红模式、“联耕联种”与“代耕代种”扶贫模式、等模式带动贫困户127户,每年每户增加收入2000-3000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良好。二是推进装备研发,增加技术供给。在我市以“映山红拖拉机厂、小白龙等代表的农机骨干企业积极开展“丘陵山地拖拉机关键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丘陵山区小型农机具研发”等,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支持开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示范。以合作组织为载体,积极组织开展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的需求调查研究,积极引导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发丘陵山区农机新产品等。三是强化示范推广,加快发展步伐。我市在丘陵地区组织创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6个,加强新技术试验示范和培训推广,建设了一批示范基地。如在宜阳建成了一批花椒全程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在嵩县建成了中药材全程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在汝阳建成了甘薯全程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等。

【主持人】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引导扶持龙头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杜金涛】好的。主持人。在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上,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立国家、省、市龙头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推动龙头企业有序发展。2023年,洛阳顺势药业、川宇农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市达到4家。新认定市级龙头企业45家,总数390家(国家级4家、省级49家、市级337家)。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对2022年新认定的13家省级、15家市级龙头企业奖补205万元,6家产业化联合体60万元。组织符合条件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贷款贴息,共12家企业申请贴息金额727万元。三是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农洽会、农交会、上海和深圳西雅国际食品展等有影响的全国展会,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推动洛阳名优农产品快速打开国内外市场。建成洛阳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展示展销的农产品共80多个品类,覆盖15个县区。截至5月底,共销售洛阳本地农产品300余万元。

【主持人】⑨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如何认定?条件和标准是什么?

【杜金涛】好的。主持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按照企业申请、县区推荐、市级审核、专家评审、征求相关单位意见等程序进行评定。原则上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每两年评定一次,每两年开展一次运行监测;市级龙头企业每年评定一次,每两年开展一次运行监测。

国家级龙头企业评定要求:企业资产总额1.2亿以上;固定资产总额3600万元以上;年营业收入1.56亿元以上;企业直接或者紧密联结带动农户数量4200户以上。

河南省级龙头企业评定要求:粮油面类企业资产总额6000万元、固定资产3000万元、年销售收入9000万元,带动农户3000户以上;畜禽类企业资产总额8000万元、固定资产3000万元、年销售收入10000万元、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特色种养殖类企业资产总额5000万元、固定资产2000万元、年销售收入7000万元、带动农户500户以上;休闲农业类企业资产总额5000万元、固定资产2000万元、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农户500户以上。

洛阳市级龙头企业评定要求:种植类企业资产总额500万元、固定资产300万元、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带动农户300户以上;养殖、加工、流通类企业资产总额2000万元、固定资产1000万元、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带动农户500户以上;休闲农业类企业资产总额300万元、固定资产200万元、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带动农户200户以上。

【主持人】⑩目前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我们市里有什么惠企政策?

【杜金涛】(1)中共洛阳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以乡贤返乡创业为抓手发展乡村产业的实施方案》中,对乡贤返乡创业成功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分别奖励30万元、10万元、5万元;鼓励乡贤返乡创业企业领办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对创建成功的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市财政一次性分别奖励30万元、10万元。

(2)支持乡贤创办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本土品牌化建设,对新通过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三项认证的,市财政一次性分别奖励5万元、2万元、1.5万元。乡贤参加全国性展会(农投会、农洽会、农博会等)获得金奖、优质奖的,市财政一次性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支持乡贤返乡创业企业在洛阳市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开展产销对接活动,市财政每年给予对接额1%奖励、最高不超过10万元。

(3)根据省厅《关于印发〈河南省2023年绿色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性贷款贴息实施方案〉〈河南省2023年预制菜产业发展奖补实施方案〉〈河南省2023年制修订绿色食品标准奖励实施方案〉的通知》(豫农文〔2023〕244号),对符合条件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可以申请贷款贴息。贷款贴息只针对本省范围内的银行贷款,并实行限额控制,每个企业申报贷款年利息总额不低于5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责任编辑: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