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如何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日前,市政府正式出台《洛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简称《规划》),明确“十四五”和“十五五”时期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48万亩,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7.55万亩,有力保障了全市粮食连年稳产丰产。
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末,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将达到28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内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03.55万亩;到2030年年末,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将达到33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内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将达到149.55万亩。
“根据国土资源调查数据,全市耕地面积519.96万亩,人均尚不足1亩地,加之耕地质量偏低、水资源总量不足,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势在必行,潜力巨大。”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赵红艺表示。在规划期内,我市将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累计投资54.85亿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那么,高标准农田建设,“高”在哪儿?概括来说,就是“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防灾能力强”。按照《规划》,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所有县区,将优先选择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及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范围内进行建设,通过统筹实施田、土、水、路、电、林、技、管等综合治理,更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作为豫西丘陵区,洛阳高标准农田怎么建?《规划》根据气候类型、地形地貌、水土条件等因素,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分为河川区、山丘区两个区域,以提升粮食产能为中心任务,以农田旱涝保收和宜机化为基础,分别确定不同区域的重点建设任务。
高标准农田是粮食生产的潜力所在。《规划》对严格高标准农田保护利用提出明确要求。对于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优先及时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同时,坚持良田粮用原则,积极引导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健全农民种粮激励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规划》确定的各项重点建设任务
> 农田平整
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河川区满足规模化经营和大型机械化生产需要,宜机化率达到100%;山丘区基本符合中型农机作业田块要求,坡耕地梯田化率不宜低于90%,宜机化率不低于90%。
> 农田土壤治理提升
因地制宜实施退化土壤治理、障碍土层改良和土壤培肥,提高耕地质量。河川区耕地质量等级不低于4等,山丘区不低于4.5等。
> 农田水利
河川区以旱涝保收为重点,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75%,适度规模化推广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山丘区以旱能浇为基本标准,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75%,因地制宜推广“五小水利工程”拦蓄雨洪资源互为补充工程模式。
> 田间道路
河川区适应大型农机具农田作业要求,机耕路宽度4米至6米,田间道路通达率达100%;山丘区满足中型农机田间作业要求,机耕路宽度4米,田间道路通达比例不低于90%。
> 农田防护林网建设
结合周边生态林、防护林、环村林防护条件,因地制宜种植生态防护林,河川区农田防护控制率不低于90%;山丘区要通过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提升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
> 农田输配电工程建设
适应农田灌溉、农业机械作业及数字化农田作业等用电需求,与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工程相结合,河川区和山丘区农田高低压电力配套率均要达到100%。
> 科技措施
按照农田现代化建设要求,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大力引进、应用、普及良机、良种、良法,科技普及率均要达到100%。
相关文件:洛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洛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2021-2030年)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