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农技服务 >
2024年洛阳市麦播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4-09-20 来源:
分享:
【字体:

为高标准、高质量种足种好今年小麦,夯实明年夏粮丰产丰收基础,根据今年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制定了麦播技术指导意见,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一、准确把握今年麦播形势

从有利条件看,一是秋季降水多,土壤底墒较足。据洛阳市气象局提供的中长期气象预报,9月份降水量预计接近常年略偏多,10月降水偏多0-2,将为小麦高质量播种提供较好的底墒基础。二是种子数量足、质量好。由于去年繁种面积扩大,加之小麦病虫害防控及时到位,麦收期间天气晴好,收获小麦籽粒品相好、容重高,种子数量充足、质量普遍较高,能完全满足市场供种需求。三是种子化肥价格下降。目前小麦种子批发价格、群众购买价格均比去年明显降低;尿素、复合肥价格环比、同比整体下降,麦播农资供应有保障。从不利条件看,一是粮食价格持续偏低,加之部分地区秋季遭灾,影响农民种粮收入,不利于稳定麦播面积。二是目前我市仍有部分地块实施旋耕整地播种,耙耱镇压措施落实到位率低,加之今年玉米种植密度普遍增加,秸秆量增大,给高质量整地播种带来难度。三是近年来小麦根茎病害发生面积呈扩大趋势,加之今年群众自留种面积可能增加,病虫草害防控任务重。同时,麦播期间气象条件不确定性大,对高质量整地播种和培育壮苗安全越冬的影响难以准确预测。因此,各县区一定要提高认识,坚持问题导向,抓实抓细各项关键措施落实,全力以赴稳定麦播面积,切实提高整地播种质量,确保种足种好小麦,夯实明年夏粮生产基础。

二、落实落细麦播关键措施

今年我市秋冬种要在确保小麦播种面积稳定的基础上,以实施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为抓手,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共促,突出抓好深耕耙压、科学选种、合理施肥、种子包衣、“四适”播种、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全面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为培育冬前壮苗和明年夏粮丰收夯实基础。

(一)以高产优质多抗为重点,科学布局选用良种。各县区要依据当地生产条件、产业发展、种植制度、病虫害等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选用良种,达到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筛选推广品种:水浇地高产田早中茬以洛麦26、偃亳307、偃亳369、郑麦1860、郑麦136、郑麦9188、西农511等品种为主,搭配种植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洛麦41、洛麦47、豫农908、西农979等品种;水浇地高产田晚茬种植偃高21、偃高006、偃展4110、郑麦113、囤麦257等弱春性品种,或种植洛麦26、中麦578、西农979等半冬性早熟品种。水浇地中低产田以洛麦28、洛麦44、洛旱22、洛旱28等品种为主,搭配豫麦49—198、郑麦1860、郑麦379等抗性强的半冬性品种。旱肥地以洛旱22、洛旱19、洛旱30、豫麦49—198、等品种为主;搭配洛旱33、西农198、济麦60等品种。旱薄地以洛旱15、洛旱30、中麦36、中麦175等为主,搭配洛旱6号、洛旱7号、长6990等半冬性品种。

(二)以深耕耙压为重点,切实提高整地质量。各县区要突出抓好深耕耙压精细整地技术,全面提高整地质量。鉴于今年各地实施玉米密植增产技术,秸秆还田要做到“切碎、撒匀、埋深、压实”,草土混匀,切实提高秸秆还田质量和效果。新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和连续旋耕2~3年的地块,今年必须进行深耕或深松一次,耕深要达到25厘米以上,并耙耱压实;旋耕整地的麦田,必须旋耕两遍后镇压耙实,旋耕深度要达到15厘米以上。各类麦田都要进行适墒镇压,特别是秸秆还田、旋耕整地、土壤悬松不实的地块,一定要适时适墒进行镇压作业,以保证种土密接,提高出苗质量,减少透风跑墒,增强抗灾能力。

(三)以控量增效为重点,科学合理施用底肥。基施化肥依据目标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合理施用。伊洛黄河川区亩产55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每亩施氮肥(纯氮)13~16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7公斤、钾肥(氧化钾)5~7公斤,其中氮肥底施与拔节期追施比例以5:5为宜;亩产500~550公斤左右的田块,每亩施氮肥(纯氮)12~15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5~7公斤、钾肥(氧化钾)4~6公斤,其中氮肥底施与拔节期追施比例以6:4为宜;亩产大于400公斤的田块,每亩施氮肥(纯氮)10~12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4~6公斤、钾肥(氧化钾)3~5公斤,其中氮肥底施与拔节期追施比例以7:3为宜;丘陵旱作区300公斤左右的田块,每亩施氮肥(纯氮)7~10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4~6公斤、钾肥(氧化钾)2~3公斤,其中氮肥全部底施。秋季遭遇洪涝积水时间长、养分淋溶多的地块,应适当增加底肥用量。旱地麦田在施足底肥基础上,春季视苗情趁墒追肥。

(四)以防控根茎病害为重点,全面推行种子包衣。以防控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全蚀病等根茎病害及地下害虫、苗期蚜虫为重点,选用三氟吡啶胺+噻虫嗪、咯菌腈·噻虫胺、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氰烯菌酯·戊唑醇+噻虫胺等兼具杀菌和杀虫效果的种子处理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处理,最大限度减少“白籽”下地比例,确保小麦安全生产。胞囊线虫病常发田块,在搞好种子处理的同时,还要落实好镇压措施。

(五)以“四适一压”为重点,切实提高播种质量。高质量播种是奠定壮苗基础、构建高质量群体起点、协调群体与个体矛盾、实现丰产高效的重要措施。今年麦播各县区一定要力争做到:一是适期播种。我市气象条件适合种植半冬性小麦品种,适播期为10月5日至20日,播种较早易引起小麦冬前旺长,春季冻害。所以对保灌的水浇地,提倡适宜播期走下限,适期晚播。若种植弱春性品种,播期一定要控制在10月中旬以后。二是适量播种。一般高产田每亩基本苗为15~20万;中产田为20~25万;晚播麦田每亩基本苗不宜超过30万。播前进行种子发芽率试验,对发芽率相对偏低的,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用种量。各类麦田都要注意提高播种均匀度,杜绝堌堆苗和缺苗断垄现象。三是适墒播种。小麦播种时耕层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左右,在适宜墒情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播全苗,培育冬前壮苗,提高抗逆能力。各县区一定要注意创造条件确保适墒播种。若播种前土壤墒情不足时要提前造墒,水分偏多时注意排水降渍。 四是适深播种。在高质量整地前提下,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宽幅匀播、宽窄行播种、缩距匀播等播种方式;旱作区示范推广免耕沟播。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由于今年部分小麦种子发芽势降低,一定要注意适当浅播,并做到行距一致、播量准确、深浅一致,争取出苗均匀、苗量适宜。五是播种前后镇压。在整地镇压基础上,推广使用带有“播前镇压+种沟镇压”的播种机具随播随镇压;对使用未带镇压器的播种机播种的麦田,可在播种后出苗前表层土壤墒情适宜时,采用专用镇压器进行镇压,以确保种土密接,保墒提墒,防旱防冻,培育壮苗安全越冬。

(六)以“四补一促”为重点,科学防灾抗灾。各县区一定要立足抗灾夺丰收,尤其要做好整地播种期间遭遇干旱或连阴雨天气而影响小麦适期播种的应对预案。对因天气影响播期偏晚的麦田,要落实 “四补一促”技术措施:一是选用良种,以种补晚。当播期超过适宜时期后,可以选择半冬性偏春性的品种。二是提高质量,以好补晚。在高质量整地基础上适当浅播,播种深度3~4厘米。三是增加播量,以密补晚。一般每迟播2天,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四是增施肥料,以肥补晚。适当增加施肥量,氮、磷、钾平衡施肥,肥力偏低麦田适当增加前期速效养分比例。五是科学管理,促壮苗多成穗。抓好冬春肥水管理、病虫防控,促弱转壮。

三、切实加强技术指导服务

各县区农技部门一定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迅速行动起来,狠抓措施落实,搞好各项服务。

一是强化生产指导。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科学分析生产形势,及时会商制定本地高质量麦播技术方案。各县区农技部门要组织当地农技人员会同各级小麦专家,深入基层生产一线,及时发现、准确研判、切实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狠抓麦播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确保技术人员到户、技术措施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提高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

二是强化示范带动。实施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集中打造高标准、高质量高产示范区,集成推广小麦高产栽培和防灾减灾技术模式,开展小麦高产竞赛,争创小麦高产典型,示范引领小麦生产整体水平提高。

三是强化宣传培训。采取专家讲座、技术培训、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并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微信、电视等手段,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技术知晓率、到位率,切实指导农民科学种好小麦。

责任编辑: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