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三农要闻 >
【乡村振兴观摩】宜阳县:突出“四个一” 打造和美乡村

发布时间:2023-09-20 来源:宜阳县农业农村局 【字体: 分享到:

今年以来,宜阳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部署,围绕“4+2”工作重点,积极作为、全力以赴,推动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改造规模化供水设施12个,新改建供水管网1516.6公里,集中供水率达96.6%;建成城镇污水厂18座、微动力污水处理站68座,建成“大三格”351个,新铺设污水管网743.2公里,实现污水收集全覆盖。

微信图片_20230920105941.jpg

科学设计,共织“一张网”。一是统揽全局部署。明晰“不以行政区划界定、以高位落差科学布局”路径,将全县划分为“洛河川区、南部山区、北部丘陵区”三个片区,实施年度“12161”工程(“12”即新改建供水工程12处;“161”即延伸连接管网覆盖161个村),打造“一川两山三张网,智慧管理到终端”的城乡供排水新格局。二是统一规范标准。按照定路径、定方案、定任务、定目标“四定”工作思路,坚持工程设计、质量标准、运营管理等“七个统一”,推进农村供水设施和供水质量、污水处理设施和收集处理等实现“四个提升”。三是统筹供排一体。供水方面,依托“引故入洛”水源、中小型水库“五小水体”等,在洛河川区和南北两山区域形成以规模化供水为主、小型集中供水为辅的供水体系,确保集中供水全覆盖。排水方面,探索建立“四种模式”,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一批、微动力试验推广一批、大三格集中转运一批、小三格生态循环一批,确保收集全域化、处理多样化、排放达标化。

微信图片_20230920105942.jpg

市场运作,算好“一本账”。一是树牢市场意识。按照“政府主导、债贷结合”原则,策划包装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累计申请政策性银行贷款、专项债券资金等共计18.36亿元,有效破解资金难题。二是树牢为民理念。按照“利民惠民、公平负担、补偿成本”原则,拟定城市和农村水价为2.8元/吨,城市污水处理费为0.85元/吨,农村污水处理费为每户每月5元,实现“同质、同价、同服务”;同时,对脱贫监测“三类户”、五保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体给予适当减免,确保群众吃水用水全覆盖。三是树牢经营思维。整合成立县城乡水务国有运营公司,按照“供水带排水,城市补农村”原则,形成以市场化经营收入为主要来源的收支平衡机制。在扣除运营成本后,预计年收益5827万元,基本平衡运维成本及贷款利息。

微信图片_20230920105943.jpg

精心组织,共绘“一幅图”。一是严把项目建设关。按照“一图四表”,即分布示意图和运营脉络表、任务分解表、资金筹措表、时间节点表,紧盯“川区分为三期实施,南北两山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梯次推进”目标,确保10月底前全面完工,做到按期建成一处、竣工验收一处、树立标杆一处。二是严把水质安全关。以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创新田园综合体、洛河流域生态治理、“生态+旅游+体育”循环型经济等“三种模式”,从根源上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提升水质量,推动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于Ⅲ类、达标率100%。建立供排水智慧管理平台,实时动态监测饮用水水源地情况,在线监测进厂原水、出厂水及管网水数据,推动从安全供水向优质供水转变。三是严把管理服务关。依托水厂、污水处理厂、微动力污水处理站等,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数字化管理服务体系。推出“宜阳水务”APP公众号,打造智慧化管理、数字化监控、自动化处理、生态化循环、便民化服务“五场景”,让供排水服务尽在“掌”中、一网通办。

整体推进,下好“一盘棋”。一是突出整体推进。以城乡供排水一体化为契机,将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通盘考虑,通过“三减三控”抓好垃圾治理、“治六乱抓六清”提升人居环境、“三包三改”推动户厕整改,找准“小切口”,做活“大文章”。截至目前,全县70%以上行政村实现垃圾分类治理;完成户厕改造7.7万座;打造市、县两级美丽乡村示范村81个、五美庭院5.2万户;高标准规划建设乡里中心256个,建成农村“三自”组织4097个。二是突出群众参与。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引导群众全过程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凝聚共识、化解阻力、消除矛盾,真正把供排水这一“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三是突出常态长效。完善水质管理、设备维护、应急供水、水费收缴等15项工作机制,确保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工作常态长效运营。通过夯实供排水“里子”,撑起了美丽乡村“面子”,达到了“一子落而全局活”的效果,实现了从“污水靠蒸发”到“清水绕人家”、从“村内脏乱差”到“全域净美畅”、从“众人意见大”到“群众笑开颜”的美丽“蝶变”。

总之,宜阳县将以这次全市乡村振兴观摩推进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压加力、提速提质,打造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宜阳样板”,力争为全市工作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凡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