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三农要闻 >
中原粮仓越“变”越强——写在河南全年粮食丰收之际

发布时间:2017-12-12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字体: 分享到:

     近日,我省公布2017年粮食生产数据,今年我省粮食总产量1194.64亿斤,小麦总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中原粮仓再次引人注目。

    硬件软件齐发力 粮食生产有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指出:“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迈出坚定步伐。按照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到2020年,我省规划在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95个县(市、区)建成6369万亩高标准粮田,总粮食生产能力超过1300亿斤。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5741万亩,完成全部规划任务的90.1%,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贯通、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粮田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抗逆减灾能力,夯实着河南粮食生产的基础。

    “硬件”实力不断提升,“软件”也随之配套。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让中原粮仓“多打粮,产好粮”。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小麦专家郭天财说,矮抗58、百农207、周麦22、郑麦366等一批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的主导品种,对我省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辉县冀屯镇五丰粮食合作社,选用优质小麦品种,并在当地农业专家的帮助下,根据强筋小麦的营养需求,采用精细整地、规范播种、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等优质小麦生产集成技术,小麦以高于市场价的售卖价格,获得了种粮高收益。

    以“变”破局 提质增效促农业升级

    作为农业大省,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四优四化”起步之年,从追求产量增加到质量提升,中原粮仓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向优质高效稳步前进。

    “守着粮仓买外来粮”曾是我省许多面粉加工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难题。以优质小麦生产等为重点的“四优四化”开始破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去年秋季,我省在8个试点县内率先推广优质专用小麦超过200万亩。

    带动全省种植优质小麦合计达600万亩;今年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800万亩。省政府多次组织优质小麦产销对接会,多次安排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工作。

    种植结构调整,秋粮是关键,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减少,花生、大豆成为农民秋粮的新选择。农业科技的参与,则让秋粮种植有了先天优势。

    瞄准高收益,今年我省花生种植面积大增。兰考县仪封乡代寨村,旱薄地曾让此地成为花生种植的“禁区”,而如今,优质花生品种豫花9326落地生根,亩产超过400公斤。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省开始开展科研攻关,从晚熟到高产早熟、从一年一季到一年“两季”、从旱薄田到中高产田,花生产量和效益的提高,科技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油酸花生受到市场的青睐,由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花生研究团队研发的高油酸花生品种“豫花65”,作为新一代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的代表势头迅猛。

    大豆作为优化调整种植结构的主要作物,产量的提升正成为发展关键。今年秋季,在新乡平原新区省农科院试验基地大豆示范田的实打实收中,大豆新品种“郑1307”以亩产328.3公斤,创造了我省大豆选育品种单产的新纪录。

    种粮主体之“变” 以人为核心由量向质飞跃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全省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5.53万家,家庭农场3.7万家,专业大户4.3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面积达1713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4.5%。

    越来越多的新型经营主体涌现,正成为河南粮食生产由量向质转型的主动力。南乐县近德固乡金鑫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3000亩优质小麦及面粉等产品,近年来深受市场青睐,高收益让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当地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种植到加工,每到粮食生产关键时节,田间总有农技推广人员的身影。

    目前我省已建成1031个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并逐步建立起“农业专家+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推广网络,提出技术指导意见,开展全程服务。

    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郑义介绍说,着眼于新时期粮食生产主体的变化,改革农技推广体系,适时调整农技推广模式方式,积极主动服务新型经营主体,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全省各级农技服务人员在切实搞好技术指导的同时,以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全程技术指导。

责任编辑:张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