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农技服务
市农技中心:洛阳市2023年小麦春季施肥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3-02-24 来源:洛阳市农业农村局 【字体: 分享到:

“立春”已过,气温回升,麦田管理将陆续展开,春季是小麦生长的旺盛期、需水需肥的高峰期、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抓好春季麦田管理各项措施落实,对再提升我市苗情整体素质,牢牢把住小麦生产主动权至关重要。

据调查,去年我市小麦越冬期一、二类苗比例接近八成,群体个体指标较为理想。但也存在不利因素,一是冬季降水总体偏少,造成部分麦田表墒不足;二是经历多次大幅降温天气,导致部分麦田叶片受冻,主茎受冻萎缩。因此,今年春季麦田管理要以“因地因苗施策,分类分区管理,控旺促弱稳壮、抗旱防冻防倒、防病治虫除草”为重点,科学运筹肥水,培育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促进幼穗发育,搭好丰产架子,进一步夯实夏粮丰产丰收基础。

一、返青至拔节期施肥管理

返青至拔节期是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亦是小麦水肥需求高峰期,要因地、因苗分类施策管理。先弱苗、旺苗,后壮苗的管理顺序,进一步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一)三类苗麦田要早施早管,以促为主。返青期追氮补磷,追肥量视苗情、土壤肥力水平确定。结合土壤墒情与灌水,一般肥力较高的麦田亩追施尿素5~8公斤、肥力中等的麦田亩追施尿素8~10公斤、肥力较低的麦田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同时,适当增施速效性磷肥,促进早春分蘖成穗,增加成穗数。

(二)一二类苗麦田要因地施肥,促控结合。一二类苗麦田要巩固冬前分蘖,调控春季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生长正常、群体适宜的二类麦田,地力水平较高的在小麦拔节期亩追施尿素8~12公斤、地力水平一般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一类麦田,推广“氮肥后移”技术,肥水管理应推迟至拔节后期进行,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2~15公斤。

(三)旺长麦田要晚施少施,以控为主。旺长麦田叶片徒长,节间伸长过快,早春易发生冻害,应以“控”为主,返青至起身期进行深中耕镇压控制其旺长,适当推迟氮肥追施时间,调减追肥用量。建议在拔节后期追肥浇水,一般亩施尿素8公斤左右。播量大、个体偏弱的假旺苗麦田,应于拔节期亩追施尿素8~10公斤。

(四)旱地麦田要趁墒施肥,强化耦合。没有灌溉条件的麦田,要把握好施肥时机,尽量做到肥水耦合。苗情较弱的麦田要在早春雨后或土壤返浆后,返青期趁墒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促进弱苗转壮;一般壮苗麦田,可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趁墒追肥。

(五)冻伤麦田要追喷结合,及时补救。一是对冬前和越冬期已经受冻麦田,应在返青期及时追肥浇水,一般亩追尿素8~10公斤,促进中小分蘖成穗,拔节期再酌情追施氮肥或氮磷复合肥,提高穗粒数;二是注意防范“倒春寒”和“晚霜冻害”。要密切关注气象变化,寒潮来临前,要提前浇水或喷洒化学抗冻剂。寒流过后,及时组织农技专家检查茎蘖受冻情况,对冻伤麦田要追喷结合,及时补救。主茎冻死率50%以下的田块亩追尿素不低于5公斤、主茎冻死率70%左右的田块亩追不低于10公斤尿素,促其尽快恢复生长。同时,根据需要补充喷施叶面肥料,肥料种类以含氨基酸、腐植酸、芸苔素内酯等有机水溶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主,增强小麦抗逆性,促其恢复生长。

二、孕穗灌浆期叶面喷肥

孕穗灌浆期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结合“一喷三防”,合理喷施叶面肥,综合促防,不仅能保花增粒,提高粒重,还可有效抗击小麦后期干热风的危害。小麦孕穗至灌浆期,每亩叶面喷施100~200克磷酸二氢钾或尿素1公斤兑水50公斤喷1-2次,可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保产丰产。中筋小麦,重点在小麦挑旗孕穗期至灌浆初期,以亩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为主;中强、强筋小麦,重点在抽穗至扬花期、灌浆中后期,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以提高品质。对春季发生麦蜘蛛、麦蚜虫、纹枯病、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麦田,可结合叶面喷肥增加杀虫剂、杀菌剂,综合防控,达到“一喷三防”效果。

三、叶面肥喷施要点

(一)喷施时间。晴天喷肥,应在上午9时前或下午16时后,尤以下午16时至17时效果最好。若喷后4小时内遇雨,须重喷。

(二)喷施浓度。肥液浓度过高,常常会造成肥害,一般气温较高时,在作物适宜的浓度范围内,应坚持就低原则。不同叶面肥的喷施浓度一般为:尿素、磷酸二氢钾0.5%~2.0%,农业农村部登记或备案的各类水溶性肥料喷施浓度以使用说明为准。

(三)喷施方法。全面、均匀喷施,滴水为度,尤其要注意喷洒叶片背面和生长旺盛的上部叶片,增强吸收能力与吸收速度。对脱肥重、墒情差的麦田,或喷肥期出现干热风时,要酌情增加喷肥次数。

(四)添加助剂。为增加肥液的附着性能、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尿素、磷酸二氢钾等免于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叶面用肥品种,可在肥液中加入适量增效剂或湿润剂(如中性皂液、质量较好的洗涤剂)等,提高叶面喷肥效果。

(五)综合防控。根据小麦生长需求或病虫害发生及预防情况,可综合选用叶面用肥品种与农药,混配原则以品种特性与使用说明中的注意事项为准。


责任编辑:贾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