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农业农村局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0-10-21 来源:洛阳市人民政府 【字体: 分享到: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豫政〔2020〕21号)精神,加快推进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河南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和中共洛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决策部署,围绕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加快构建“565”现代产业体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找准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点、突破点、发力点,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沟域经济为抓手,着力做好产业、特色、生态、融合文章,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布局合理、规模经营适度、产业链条完整、利益联结紧密、品牌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推动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形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良好局面,为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农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农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产业体系建设更健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产业实现集群集聚发展,产业比较效益显著提升,一产增加值达到360亿元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5:1左右,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3∶1。

——生产体系基础更稳固。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科技装备和先进技术广泛应用,良种化、机械化、标准化、绿色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小麦和主要秋粮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50%的县(市、区)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60%。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到8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

——经营体系衔接更紧密。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成为主要经营形式,比重达到80%以上。农民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效衔接,农民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比重达到70%以上。所有行政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以内。

三、重点工作

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六高”(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市场竞争力高、农民收入高)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力产业发展,壮龙头、增效益

1. 推进粮食安全生产。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引导粮食、油料生产向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集中,加快优化粮食产业布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持续提高耕地地力,强化耕地污染防治、源头管控和质量监测评价,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利用工作。修编市、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以小浪底南岸灌区为重点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推进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持续开展农业节水行动,打造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乡镇。到2023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8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5万亩,地力提升0.6个等级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亿斤以上,粮油加工转化率达到90%,主食产业化率达到63%,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到55亿元;到2025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300万亩,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地力提升1个等级以上,粮油加工转化率达到92%,主食产业化率达到65%,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到60亿元,基本建成产业链健全、价值链高效、供应链完善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水利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

2. 推进高效种养业发展。坚持布局区域化发展方向,加快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围绕农业比较效益提升,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林果、杂粮、瓜菜、草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六大特色产业。立足我市富硒资源优势,加快富硒红薯、富硒谷子、富硒小麦、富硒林果、富硒蔬菜和富硒中药材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加快建设现代化养殖基地,确保生猪年存栏恢复并稳定在145万头以上。到2023年,优质林果、杂粮、瓜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种植基地面积分别达到200万亩、105万亩、100万亩、100万亩、40万亩,优质草畜饲养量达到 190万头(只);富硒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40万亩,建成50个基地和1个富硒产业园区,富硒产品年产值达到30亿元。到2025年,优质林果、杂粮、瓜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种植基地面积分别达到或稳定在210万亩、110万亩、100万亩、100万亩、41万亩,优质草畜饲养量达到260万头(只);富硒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45万亩,建成60个基地和1个富硒产业园区,富硒产品年产值达到40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林业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科技局、农林科学院、洛阳农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3.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使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规范农民合作社发展,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行动。加快培育家庭农场,把符合条件的专业大户纳入家庭农场,整县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创建。重点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发展势头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3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30家,其中省级45家、国家级2家;培育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66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30家,其中省级以上分别为100家、35家;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个,其中省级15个以上。到2025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50家,其中省级50家、国家级3家;培育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75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50家,其中省级以上分别为120家、45家;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0个,其中省级2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供销社)

4. 推进产业集聚增效。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精深加工为方向,优化配置农业发展要素,推动更多“初”字号、“原”字号农产品变成“深”字号农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对接伏牛山香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红薯、小米、苹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集中连片的县(市、区)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按照主导产业突出、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要求,构建国家、省、市三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推进“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强镇,以镇(乡)为载体,聚焦农业主导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到2023年,培育2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6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到2025年,培育3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创建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8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15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加力特色引领,育产业、树品牌

1. 推进沟域经济提质。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把发展沟域经济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以沟域生态为底色,以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特色鲜明、绿色生态、产业融合,深度挖掘山水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围绕“一沟一产业、一域一特色”,强化规划引领、生态为先、产业为要、文化为魂、富民为本,加快建设“沟谷文旅业、半坡林果业、山顶生态林”的全景式沟域经济示范带,全面提升沟域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到2023年,全市打造市级示范带80条,产值达到80亿;到2025年,全市打造市级示范带100条,产值达到100亿,沟域经济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林业局)

2. 推进“一县一业”加快布局。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粮经作物调比例、主粮杂粮调结构、主粮内部调品种、畜禽产品保供给”要求,大力发展“一县一业”,加快形成城郊都市农业圈、伊洛川区农业带、中北塬区农业带、西部陵区农业带、南部山区农业带特色产业格局。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和优势特色,选择1—2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产业基地,打造一批产业化、专业化水平较高,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主导,农户广泛参与的“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到2023年,“一县一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各县(市、区)初步形成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链条完整、经济效益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产值占本地区农业增加值超过50%;打造千亩以上产业基地20个以上、土地流转率达到70%;建成“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300个以上。到2025年,“一县一业”产业格局基本成熟,主导产业产值占本地区农业增加值超过80%;打造千亩以上产业基地50个以上、土地流转率稳定在70%以上;建成“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80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林业局、供销社)

3. 推进品牌强农。以“打品牌、创特色、扩影响、增效益”为目标,大力培育“洛阳源耕”市级农产品公用品牌,加强县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打好洛阳富硒牌、有机牌、生态牌、山水牌和文化牌,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着力打造孟津梨、新安樱桃、宜阳花椒、伊川岭上硒薯等农产品品牌。积极宣传农业品牌,讲好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形象,利用各类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互联网等多途径、多渠道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推介,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知名度。加强品牌保护,建立健全农业品牌监管机制,严格监测抽检和执法检查,加大对套牌和滥用品牌行为的惩处力度。到2023年,全市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数量达到75个;“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520个。到2025年,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数量达到100个;“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580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洛阳农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三)加力生态改善,重保护、强治理

1. 推进水生态保护。做好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全面推进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兴水治水行动,坚持生态优先、突出保护修复、加强污染治理,坚持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兼顾城乡一体,深化拓展“四河同治、三渠联动”,系统谋划实施“一四三、双百千、全覆盖”项目,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促进全市域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和持续提升。2023年,河道防洪能力全面提高,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河流水质全面改善,全市域干支流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0%以上;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0%。2025年,全市域干支流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0%。(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生态环境局)

2. 推进国土绿化提速提质。坚持规划见绿、见缝插绿、提质优绿、协力植绿,实施“七绿”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提速提质行动,努力实现“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厚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到2023年,全市实施造林60万亩,80%行政村实现村庄绿化;2025年前,全市规划实施造林90万亩,实现村庄绿化全覆盖。(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3.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引领,以垃圾污水处理、农户改厕、村容村貌整治等为重点,不断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体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持续提升村容村貌,每年创建100个左右示范村,引领带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到2023年,全市有条件的乡村普遍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回收利用工作;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市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300个以上,环境整治示范村达到500个以上。到2025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回收实现所有村庄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基本实现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400个以上,环境整治示范村达到600个以上,建成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名的美丽宜居村庄。(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局)

4.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行动,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等施肥模式,应用全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加强地膜回收加工利用,提高农业秸秆收集、打捆、转运、利用的机械化水平。推行清洁养殖,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途径,全面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利用能力,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到2023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1%;农药利用率达到41%;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3%以上。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农药利用率达到4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5%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

(四)加力融合发展,强链条、催生态

1. 推进农产品质量提升。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创建,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强检测能力和检测队伍建设,加大市级农产品例行检测和专项抽检密度。加强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以蔬菜、林果、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有序扩大农产品追溯管理范围。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生产销售监督检查,加大农兽药残留整治力度。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追溯码”管理模式。坚持生产标准化,严格落实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农业基础设施标准和农业机械化标准,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整建制开展标准化建设。到2023年,市级以上新型农业经营示范主体实现农产品可追溯;30%以上县(市、区)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到2025年,20%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实现可追溯;5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

2. 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数据支持和服务,建立产地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为进入市场交易的农户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产销信息。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展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农产品流通新模式,提升农产品产销衔接能力。大力推动农业“走出去”,发挥洛阳区域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发展农业对外贸易,打造洛阳-布哈拉农业综合示范区。开拓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销售市场,支持“三品一标”产品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展会,提高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销售能力。加快国家、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建设,打牢农村产品“上行”基础,推动特色优质农产品“线上”交易,借助淘宝、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一批农特产品电商平台旗舰店,建成一批农产品网络直销基地,打造一批淘宝村。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贫困地区等重点区域,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增强农产品流通能力。到2023年底,建成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乡镇30个、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60个,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个淘宝村;打造3—5个骨干、区域性仓储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完善9个乡镇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营的乡级田头冷链设施建设,在100个村支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村级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到2025年底,建成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乡镇45个,打造淘宝村100个,网上销售营业额达到20亿元以上;打造10个骨干、区域性仓储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完善30个乡镇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营的乡级田头冷链设施建设,在300个村支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村级仓储保鲜冷链设施。(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扶贫办、供销社)

3. 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挖掘盘活现有现代农业产业、自然生态风光、优秀传统文化、红色老区故事等资源优势,创新“生态农业体验+河洛文化传承+河洛美景观赏+民俗节庆+乡村民宿”等模式,加快构建产业体系完善、空间布局合理、产品特色鲜明、发展模式多样的农旅融合发展格局。到2023年,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5500万人次,综合收入300亿元,带动约4.5万农户就业增收;创建A级乡村旅游景区40个。到2025年,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8000万人次,综合收入500亿元,带动约6万农户就业增收;创建A级乡村旅游景区50个。(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林业局、水利局)

4. 推进数字科技引领。全面提升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现代装备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5G、北斗导航、遥感和物流网等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依托智慧洛阳云平台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数字化农业园区,开展精准农业、食品溯源、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农机精准作业、粮食仓储、智慧气象等物联网示范项目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农业科技项目重点向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倾斜,充分发挥洛阳农林科学院和高等院校技术优势,建立创新平台,研究突破一批农业关键技术。支持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建立产学研联合体,推进生物种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绿色投入品等领域创新和成果应用。加快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人才培育,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加快省市“星创天地”建设。到2023年,建成数字乡村示范县1—2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以上。到2025年,建成数字乡村示范县3个以上,全市构建市级数字乡村指挥中心、县级农业大数据信息中心、乡级信息采集点三级农业信息化发展体系;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气象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洛阳农林科学院)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把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抓实抓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政府领导、农业农村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落实推进机制,进一步细化完善政策,抓好项目谋划,制定落实措施,建立工作台账,推动各项任务取得实效。

    (二)加大政策支持。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农业高质量发展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用足用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政策,集中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有序扩大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合理安排一般债券,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农业产业园区等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推行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作用,稳步扩大政策性业务规模。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落实地方财政以奖代补,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支持农业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健全社会资本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引导鼓励工商资本重点围绕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产业基地,构建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质量。严格落实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等用地政策,优先保障用地需求。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新增建设用地年度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安排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业配套辅助设施用地。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建设改造,提升农村电网供电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扶贫办、供电公司、金融工作局、银保监分局、人行洛阳中心支行、洛阳农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三)提升服务保障。加强农业防灾减灾、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市场信息监测、智慧气象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监测分析预警机制,提升综合服务效能,增强农业抵御灾情疫情、病虫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加快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现代农业服务队伍建设,提升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支持供销、邮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农资供应、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烘干收储、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培育一批农业科技服务企业、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供销社、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气象局、国家统计局洛阳调查队、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市分公司)

    (四)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巩固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推动确权成果在政策补贴、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等领域的运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扎实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改革,稳妥推进宅基地有偿使用,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跟进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加快推进供销社、国有农场、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农业水价等改革。(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水利局、林业局、供销社)

相关解读:

部门解读:《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媒体解读:到2025年,洛阳将打造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100条

政策图解:一张图读懂《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责任编辑:贾佳
责任编辑:贾佳